(示意圖;圖片取自pixabay)
台北醫學大學「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副教授曾祥非的研究團隊,發明利用大腦前額葉區域的腦波變化來測謊的技術,有望發展出更可靠的測謊儀。
測謊儀早在19世紀已出現原型,經過百多年的改善,至今仍無法成為法官的關鍵採信證據,原因為何呢?因為傳統測謊儀主要依靠心跳與呼吸的變化來推測受測者是否說謊;然而,呼吸與心跳的變化可能源自受測者的緊張感,造成誤判;而腦波的變化或許可以避免受測者的緊張感造成的干擾。
根據《中央社》,曾祥非的研究團隊先前進行實驗,針對指定受測者說真話或謊話來追蹤其注意力程度和工作記憶的使用程度,藉此瞭解說謊時會有什麼腦波反應。因為說謊需要較多的注意力和腦力,因此受測者在說謊前其額葉區域有較大的負向波,而說謊前要運作的工作記憶資源較多,因而說謊時額葉區域會出現較大的正向波。利用此特性,目前腦波測謊的準確率超過8成,未來希望結合大數據來提升準確率。
其實全世界已有許多科研團隊投入研究腦波偵測,也開創了一些應用領域。比如2015年大寶科技推出腦波偵測器,透過App進行測謊功能、人格特質分析,也能結合放鬆燈來顯示使用者的即時情緒變化。
更早在2004年,為了提升測謊的準確度,美國法院和聯邦調查局(FBI)開始採用腦紋測驗。其原理為,人在想到一件事時腦中會產生P300/MERMER腦波,腦紋測驗以此作為受測者案發時是否在場的依據。將感應器戴在頭上,當受測者看到和刑案相關的事物或文字敘述,腦部會不自覺放出腦波,犯案者幾乎無法騙過測驗者;這比呼吸、心跳變化測驗更為可靠,因為只要透過專業訓練,呼吸、心跳是可以控制的。
另一方面,測謊過程中有「對照問題」與「相關問題」,測試者會問一些無關目標的對照問題,測得受測者面對問題的普遍反應;這個時候,受過訓練的人會想一些很難的數學問題,使出汗增加、呼吸加快。如此一來,面對與目標相關的問題時,出汗稍微增加也不會被測驗者判定「因說謊而產生異樣的變化」。
傳統的測謊儀因為能透過上述的一些小技巧被誤導,因而其測驗結果可信與否一直受到許多法界人士質疑。
以下內文出自: https://tw.news.yahoo.com/%E8%85%A6%E6%B3%A2%E6%B8%AC%E8%AC%8A%E5%84%80%E5%95%8F%E4%B8%96-%E5%8F%AF%
留言列表